2016年地理德育課堂展示在濟寧舉行,聽著大咖們對地理學科的解讀,猶如醍醐灌頂。學習三天感悟頗深,收獲整理如下:
一 、課堂要有宏觀敘事的能力。
地理需要寬廣的視野,但是落點一定要細、要小。例如《交通》課題,交通,不應該只是汽車、飛機,從宏觀的角度來說,交通是人與人溝通的前提,是國與國合作的紐帶。很多老師采用中國的高鐵作為導入,這是中國的一張閃亮名片,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有很多老師采用一帶一路導入,感嘆中國經濟的戰略構想,但是地理不是政治,不應該只有民族自豪感,德育不能只是泛泛的喊口號,一定要與學科結合,怎么才能落細落實地用好這個材料呢?這就是宏觀敘事的能力。在這一帶一路上一定會有很多實實在在的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的選擇、變換,放到課堂上,讓學生去感悟、討論,這樣的課堂才是實實在在的德育課堂。
二、課堂要找準生活的切入點。
在這次的展示課堂上,幾乎每個老師都很注重生活化素材的選取,有一個老師這樣詢問學生:“你知道咱們濟寧最出名的是什么嗎?”學生回答了苗圃、微山湖等答案,但老師一直否定,再三詢問,期望學生能答出他所想要的某蔬菜生產基地的名字,但是學生根本就不知道。最后老師無奈展示,整節課選取的素材,學生不熟悉,也不感興趣,更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也有很多老師選擇了微山湖的咸鴨蛋、白蓮藕等學生熟知的案例,還有曲阜的三孔,都成為了非常好的生活化課堂設計,除了這些直接的知識運用外,還加入了對微山湖、對孔子的簡短介紹,德育就這樣潤物細無聲地滲透進去。
三、課堂要探究知識的內涵發展。
所謂內涵發展,就是找到學科的根源,追本溯源!稓夂颉愤@一課題,有時候會覺得很難理解,而且枯燥乏味,一個老師的導入很有新意。他問學生:“你知道孫悟空有多少種變化嗎?”學生說:“七十二變。”“只有七十二種變化嗎?”“其實孫悟空的七十二變是從我們的氣候中來的,在地理上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年有二十四節氣,也就是有七十二候,這七十二候就是一個輪回,所以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實際上是無限可能的意思。”這個老師對七十二變的追本溯源,找到了“氣候”的根,讓枯燥的知識變得簡單有趣。這又讓我想到了一年前教研員對我的點撥,當時講的是《降水》這一課題,教研員說“你的課堂很豐富,而且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分析很透徹,但是欠缺了知識的根源。”后來想了很久,不知道該如何去找根源,更不知道如何授予學生,這么復雜的過程初一的小孩子能接受嗎。無意之間一次喝熱水,打開杯子,看見杯蓋上那一滴滴的水珠,馬上就要滴下來了,恍然大悟,這不就是降水的根源嗎?而且生活中時時可見。所以真正枯燥的不是知識,而是教師對知識的挖掘,是教師的學科底蘊和視野。
四、一節好課的三要素:溫故知新在開頭,畫龍點睛在收尾,評價反饋在過程。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課堂應該是從學生的原認知中激發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學習欲望,此為溫故知新。
課堂的最后總結,不是泛泛地談收獲,猶如春種、秋收,收的要清晰有序,總結是幫助學生形成地理思維,避免碎片化的知識充斥腦海,是培養學生地理視角的重要一環,這也是一節課的精華,起畫龍點睛之效。一個好的總結,還應該給學生留一點“幻想”,在交通這一課題中,有一位老師帶領學生暢想未來的交通方式,磁懸浮汽車、太空車,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未來的社會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而我們先要讓學生敢想敢做。
評價反饋貫穿始終,每一個環節都要扎實有效。十二三歲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大約7分鐘,而我們每個環節的時間設計就要小于7分鐘。
學習歸來已有一段時間,反思了很多,發現了自己的渺小,也還有很多沒悟透的東西,而我現在正努力讓這些反思在課堂上體現。
2016-11-30